01
?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绝大部分城市都有一个市中心,集聚着行政中心、大型广场、公共设施、商业综合体、地标建筑等,对人口聚集起到重要作用。
同样地,城市内部板块,也有一些城市副中心、区域中心,引领各自板块发展。
比如,中央绿轴区域,就以世纪广场、世纪公园为核心,北侧是市行政中心,东西两侧布局着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大剧院,以及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商务楼等,成为城市中轴线上重要节点。
中央绿轴区域
同样地,龙湾中心区、瓯海中心区,也以区级行政中心前的广场、绿轴为核心,将一系列公共场馆、商业设施布局在广场、绿轴两侧,绿轴南侧尽头还各自建设了一座奥体中心,成为温州城市东西两侧的副中心。
瓯海中心区
就算不是“中心区”,同样可以有板块中心。
金海板块也围绕金海湖公园,沿湖布局了少量行政机关、商务楼、滨水商业,短时间内形成了板块中心,集聚了人气。即便金海板块很偏远,这片区域依旧是成熟的。
金海湖
在蒲州,上江路以东的吾悦广场、新世纪商务楼已形成板块中心。接下来,上江路两侧将基本都是商业、商务功能。今后,蒲州板块的辐射范围,将延伸至整个状蒲区域,并影响鹿城部分区域。
吾悦广场
这些板块,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是成功的。它们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生活便利,各自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大多成为温州新城建设、新区开发典范。
就像温州人提到中央绿轴区域会想到大剧院、图书馆等,提到蒲州会想到吾悦广场。这些新区因为强大的中心,形成了很高的辨识度,从而走进了更多市民的生活之中。
02
?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对于温州多数新城、新区,大概率是一座住宅区,不可能像几个“中心区”那样配齐各类公共设施,甚至不一定支撑得起一座商业综合体,更不要奢想商务楼群。
但是,基础性的广场绿地、社区商业(含农贸市场、小型超市、银行网点等)、卫生服务中心、公交始发站、幼儿园与义务教育学校,以及一些街道级别的行政派出机关,必不可少。
这些功能单独布局难成气候,但能围绕一座大型广场、绿地,集中板块相对居中位置,就有了较高的辨识度,形成板块中心。
住宅环绕板块中心向四周蔓延,各个小区均可步行、骑行至板块中心,生活气息自然形成。
然而,温州不少新兴人居板块有一个通病——功能分散,甚至功能缺失。这样的新兴板块,自然难以成熟,甚至开发了10多年还是“半拉子”板块。
南北割裂的黄屿板块
比如,黄屿板块就很难确定它的中心在哪里。社区商业在壹品广场,交通中心在S1线三垟湿地站,生态中心在黄屿山公园,活动空间在三垟湿地北入口广场。
它们之间,都相隔直线距离约-米不等。至于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等,则分散布局在不同安置房小区的底商。
多个分散的单一功能中心,到头来整个板块没有中心。当然,黄屿板块的现状,与金温铁路、城中村拆除较晚,有很大关系。
南湖板块偏东的商业中心
还有南湖板块,它以万象城为中心。但是,由于万象城以东是三垟湿地,已到城市开发界限,使板块中心偏东。同时,万象城与温瑞塘河、荷塘月色公园,未能形成很好的融合、互动。
03
?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如果说黄屿、南湖的板块中心有些不足,那么温州还有好几个新兴板块,社区功能远远不如黄屿、南湖,更谈不上有什么中心。就连现有的住宅,都是分散布局的。
比如,七都岛,北片10余个住宅小区,南片几个住宅小区,东岛头、西岛头各一个住宅小区,相互之间被空地、村落隔开。每一片住宅,都只是一堆小区的堆砌,缺乏系统性的功能布局。
连自身都是一团散沙,那些小型超市、菜市场,也无法服务各个片区的居民。
七都岛
瑶溪板块同样如此。曹龙路以东的住宅小区靠近龙湾中心区,能共享各类设施,生活氛围蔓延过来至此,甚至比龙湾中心区更有烟火味。
但是,曹龙路以西的住宅小区,几乎没有各类设施,更谈不上板块中心。
S1线瑶溪站
还有瓯江口南片的生活板块,它与滨海板块、金海板块相比,是更纯粹的生活区,没有工业厂房混合布局,本该有优势。
但是,它缺乏中心,就连住宅之间也隔着空地,致使瓯江口的人气集聚未达预期,严重影响了板块后续开发。
瓯江口的空地
上述案例,还是以人居为主的新兴板块。更夸张的是,就连一些城市重点形象区域、重大产业集聚区,也存在缺乏中心的现象,以至于新城建设未能取得明显成效。
浙南科技城,S1线科技城站、印象汇偏西,与浙南·云谷、附二医、医院、创新创业新天地等,保持着步行略远的距离。
公交首末站综合项目(尚未投用),也不设置在S1线科技城站旁。至于大唐5G、中国眼谷,更是与这一片隔了座黄石山。
各类设施分散的布局,让浙南科技城出现了很尴尬的现象。一方面各科研机构、企业职工感到生活不便,导致部分企业招才难。另一方面,印象汇缺乏人气支持,招商非常困难。
S1线科技城站与印象汇
三江商务区,规划中的中轴、中心公园迟迟未动工。即便这条中轴建成,两侧基本都是住宅,国鸿中心、立体城两座商业综合体,分别在中轴东西两侧数百米外,相互之间也隔了约1公里,无法形成商圈。
到头来,三江商务区只是一座商住混合的住宅区,没能培育、引进相关产业,立体城购物中心也没能成功运营。
三江商务区中轴现状
就连代表温州都市形象、产业发展高度的滨江CBD,处在中心位置的CBD绿廊,仅建成东端的城市阳台一小段,大部分区域都只是简单种树“占地”,还用围墙将其封闭。至于CBD绿廊北侧的制高点区域,如今临时打造滨江大排挡。
迄今为止,虽然滨江CBD建成了一些商务楼宇,但走在楼宇之间,仍是浓浓的“工地感”,与CBD应有的震撼、精致相去甚远,更谈不上成熟。
简单种树的CBD绿廊
04
?
楼市温州LOUSHIWENZHOU
功能分散、缺乏地标、人气不佳,难以形成生活氛围、生活方式,这样的新兴板块便没有“灵魂”。
当一座板块没有“灵魂”,自然没了号召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如今的新盘卖房难、招商引资难,最终新城崛起速度慢。
若不做出重大改变,缺乏中心的板块,未来发展天花板会很有限,购房者在看不到发展空间的情况下,会选择其他有中心的板块。最终,各大“中心区”房价超乎预期、居高不下。
房价较高的瓯海中心区
当然,这几年,温州部分新兴板块开发,在板块中心布局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近期公布设计方案的西部新城,中间有一条绿轴,两侧布局着“市民荟”、各类公共场馆(“茶花”地块)、地标建筑群(“榕树”地块)、商业水街等,也规划打造成新的城市副中心。
像瑶溪、瓯江口南等人居板块,也围绕轨道交通S1线的TOD开发,布局社区商业、商业综合体,打造区域中心,以完善生活配套、集聚人气。七都岛,也在打造未来科技岛项目,打造产业中心。
不过,这些项目的进展,还应进一步加快,周边也应该集聚更多社区配套、服务功能。只有板块中心更有辨识度,生活更便利,周边小区的入住率、常住率才会提升,新盘才会好卖。
像滨江CBD、浙南科技城、三江商务区,那些绿轴、绿廊、中心公园等,也要加快建设步伐,并将更多交通、商业等功能聚集于此,尽快出形象,才能让市民、企业对板块有信心,招商引资也会更顺利一些。
除了各大板块,整个温州城,也需要一个更现代化的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