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金秋,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茂井镇集市上格外繁忙,过磅、称重、数钱,蚕丝收购正在紧张的进行。
黄元寿夫妇正激动的数着这个月来的收入,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 “感谢小廖,不是他帮我们养蚕,我们哪里享受这么好的项目哦”。 贫困户黄元寿口中的“小廖”就是我,罗甸县教育局年6月派驻到茂井镇茂井村的扶贫干部廖修进。脱贫攻坚进入到攻坚拔寨阶段以来,我听说教育局需要替换驻村干部,就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作中来。我是农村的孩子,更想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干出一番作为。
廖修进(右一)向群众宣传政策
初心不改,真抓实干勇担当 今年1月,茂井镇在推广种桑养蚕这一新兴产业,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群众一下子犹豫起来,不愿意把千百年来的稻田改种桑树。眼看推进不力,我赶紧组织起全体驻村干部,根据群众种植条件挨家挨户入户动员宣传,为群众解释政策优惠、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政策,最终这项工作得以推进,许多贫困户纷纷加入其中,黄元寿就是其中之一。
廖修进(右二)入户宣传政策
一开始他推脱说没有土地种植,我马上帮他联系协调其他群众的闲置土地,土地问题解决了,等桑苗到位后,黄元寿看见满山荒地,又打起了退堂鼓。3月份的罗甸异常炎热,眼看桑苗要受到影响,我坐不住了,每天和黄元寿夫妇上山开挖土地,铺设薄膜,栽种桑树。
廖修进帮助群众耕地
等到7月份开始养蚕后,第一次养蚕的黄元寿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喂养,第一批蚕苗在一夜之间全部死完,气馁的黄元寿想要放弃了。知道这件事后,我立即找到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究问题症结,原来是群众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导致蚕苗死亡。
初心不改,梅花香自苦寒来 茂井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全村基本上都是布依族,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外地务工,只有老年人留在家里。这给一开始信心勃勃的我一个不小的挫折。我一点布依话不会,入户时只能和群众“大眼瞪小眼”。于是,我暗暗给自己定下个小目标,“学会布依话”。
我知道,要做好群众工作,语言是第一关。于是我每天找布依族同事学习,从最简单的打招呼做起,还立了一条“家规”,请布依族妻子每天和我用布依话交流。现在,我不仅能够基本听懂群众的诉求,偶尔还能和群众冒出一两句布依语,大大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
初心不改,真情关怀心连心 “国家政策好啊,廖干部好啊,拿他们两个当亲哥哥。”80多岁的王华容老人家感叹说,她家有2个重度言语及听力残疾的儿子,每个月靠2个儿子的特困金生活,2个儿子住在一个房间,不仅长时间不更换被褥,房间味道还特别重。 我来了以后,不仅为他们更换了被褥,还每月至少来她家为他们打扫一次卫生。每当周围群众劝他,房间太脏、味道太大,让他们自己收拾,我总是笑笑说:“我只是进去一会,但是他们每天都待在里面,我以前在家也经常干农活,不怕”。
在我身体力行带动下,网格群众的人居住房环境得到极大提升,也正是这种真诚的服务和热情的态度,不断拉近了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渐渐树立起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初心不改,不破楼兰终不还 我不仅是网格员,同时还负责茂井村办公室工作调度、民政等工作。年9月初,正值罗甸县脱贫攻坚“冲刺天”关键期间,我的妻子也即将生产。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他在妻子紧急情况即将要剖腹产住院才请假。在医院期间,我虽然享受到了当父亲的喜悦,同时也有丝丝紧张,脱贫攻坚冲刺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却没办法投身其中。 妻子出院后,我悄悄告诉了家人自己想要回去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一口回绝。我耐心地劝说家人,自己虽然是一个小干部,一颗螺丝,但自己的网格出了问题,影响的就是全罗甸、影响的是全体奋战在一线干部的心血。最终,我提前一周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打开我车子后备箱,放的都是草帽、水杯、公文包、雨鞋、明白栏、百宝袋。如今,脱贫攻坚已到收官阶段,我也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个日夜了。 个日夜,我看到了脱贫攻坚给村寨带来的变化,看到了老乡们脸上满满的收获和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驻村让我对老乡们有更多深沉的爱。群众们的朴实和信任,善良和亲近,让我成就感满满,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听着老乡们“小廖、小廖”的叫着,让我更加坚信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完成一项项纸面上的硬性指标,更是干部和群众心连心的交心之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年多的扶贫时光让我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在基层这片沃土中,我定茁壮成长,不负青春、不负韶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晓琳整理
见习编辑李贝多
编辑肖慧
编审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