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不是砸的钱不够多,而是

国家在气象这方面其实投的钱真不少,动辄上亿。就比如说年,国家发改委下达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就有20亿元。当然中饱私囊什么的不太可能,毕竟是国家机关。再说气象部门的仪器都追求精确,估计大都不便宜。现在的气象部门,不说是全世界各国装备最先进的部门,起码也在设备上超过了一大批部队的装备。然后就有一个很尴尬的事了,就是国家砸了这么多钱下去,为什么天气预报还不准。说要下雨的时候,晴空万里;说要下雨,连着三天大晴天;说多云吧,又飘起了雪花,令人头疼。天气为什么不准,这里总结了三个主要原因,从原理、实情、心理,三个方面探查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天气预报是靠什么原理为我们预测的,这也是其无法达到%准确的原因。大气运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在社会面对复杂的情况往往会选择分成不同小组,然后进行大数据演算,用数字推算结果,这样往往比瞎猜更准确。可这套法则对气象用不上,因为天气预报虽然可以用方程组进行演算,但是把实际情况抽象成理想的数学物理模型,很难真实而全面地反应大气运动规律。再者说数值天气预报用到的原始方程组根本求不出解析解,只能求出数值解也就是近似值之类的,肯定会有一定的误差。还有就是实情,气象并不想我们想的那样看看天上是不是有鱼鳞云就能判断了,影响它的因素数不胜数。蝴蝶效应大家都听说过,在热带雨林的的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不久之后大西洋就可能会造成龙卷风。所以不管是计算误差也好、观测误差也罢,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放大,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最主要的还有一个避不了的坑,就是为了方便判断,数值天气预报实际上是把实际空间划分成一个个方块来计算,所以方块内部发生的细微大气变化就没办法反映。就比如说整个北京百分之九十九的地方都显示要下雨,但是北京故宫的东边有个小旮旯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水汽稀薄下不来雨,天气预报报的时候也肯定说北京全部下雨,这就像被打了马赛克像素不好之后会丢失一部分信息一样,没办法全须全尾的报出来。就比如说,县城下雨,村里不下雨,邻村下雨,自己村不下雨,真精确到村也没什么太大意义了。最后就是人的心理这块,感觉天气预报不准,确实和心理有关。其实绝大多数时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起码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时候,天气预报都是准的,说怎么滴就怎么滴,之所以大家觉得天气预报“特别不准”,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原因,因为天气预报准的时候,大家并不会惊呼,会觉得理所当然。可一旦不准就立马成为谈资,大说特说,这才留下天气预报“特别不准”的偏见。而且天气预报本来就只是个预测都谈不上是个报告,只不过也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才备受重视,本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再说气象局本来的作用也不是为了看天气,一般来说,气象局专注的是重大气象灾害,如寒潮等,在中期(10天左右)就会被气象部门察觉到,然后针对这些即将发生灾害的种种征兆进行紧密的关切,并不断更新对此次灾害的预判。在灾害发生前的72小时发出全国区域气象灾害预警。最后,希望大家能懂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什么样的天气都有可能出现,及时预报出来也是有概率的,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