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溪祖庙即龙母祖庭

北京医院手足癣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1.html

云浮市降水村程溪与程溪祖庙作为龙母祖庭、龙母文化起源地确属不争之事实,不过近来有郁南某氏连续发出各种篡史之闹剧,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说悦城河才是程溪、悦城龙母庙才是龙母祖庭,并称此处“祖庙”就是祭祖的地方。对于某氏有关程溪之谬论,笔者此前文章已有详细论述,此处不赘,笔者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某氏有关程溪祖庙之系列谬论及对“祖庙”一词之曲解。

一、程溪祖庙的不是龙母祖庭?某氏曾在其行文时如是写道:“云城、云安的一些文史专家在《程溪祖庙,龙母祖庭》中说: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有一座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程溪祖庙,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云浮洚水村附近有“程溪祖庙”,已被年9月在该村附近出土的“程溪祖庙”门额所证明。但说程溪祖庙‘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云城、云安的一些文史专家至今没有把其证据公之于众,难道被出土的那块门额有款识明确是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抑或是云城、云安的一些文史专家的想当然?”点评:不是习惯无中生有、异想天开、靠个人幻想组织文字的某氏,在校史、写史过程中自然不会想当然。某氏在其行文时将悦城称作程溪、悦城龙母庙称为龙母祖庭,显然是天马行空、肆意妄为。何谓“龙母祖庭”?就是指龙母生前活动过的地方并且在龙母去世后供奉龙母的庙宇,对此,悦城龙母庙是否符合这个条件?很可惜,根据历代文献记载,龙母毕生生活过并且终老的程溪浦口就是今云浮的降水口,龙母生前根本就未曾到过今天的悦城,那么悦城又何来的龙母祖庭?按明嘉靖《德庆州志》记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也就是说,龙母温媪毕生生活在降水口,去世后神灵赫濯,所以当地人就开始祀奉她,这也是龙母崇祀的由来,也是程溪祖庙的由来,而由于程溪祖庙是龙母毕生生活的地方,所以才能当之无愧地称为“龙母祖庭”,所以程溪祖庙又名“龙母初庙”,即最初的龙母庙之意。而反观悦城龙母庙,只是从程溪迁出香火而建的分庙,龙母生前根本未到过此地,又何来“龙母祖庭”之说?对于程溪祖庙与悦城龙母庙孰更古老的问题,清乾隆、道光《东安县志》已明确记载是“迁庙悦城”,说明程溪祖庙比悦城龙母庙更早,另据清光绪元年《重刻罗性围陈氏祖送产碑志》所载“将自置青旗山横水渡一半旧庙地税田拾弍亩,鱼湾渡、相思湾、大树湾、龙湾鱼步四处,一并敬送与龙母祖庙住持永远掌管”句,则明确将青旗山下横水渡口的程溪祖庙和悦城龙母庙共述时称前者是“旧庙”,由此可见程溪祖庙早于悦城龙母庙。对此,笔者不但要将程溪祖庙的始建年定为龙母逝世之年的秦始皇三十六年,还要将其推前到东周时期,因为程溪祖庙的前身就是龙母故居,而龙母是周秦交替时人,所以其故居自然始建于东周!过去珠三角信众皆知程溪祖庙为龙母祖庭,所以每年朝拜龙母时都会先拜降水程溪庙、后拜悦城龙母庙,当时的信众习惯坐大船到悦城码头落脚后再坐小船到降水码头,他们将悦城河口至降水河口这一段的水路称为“程溪路”,意思是朝拜程溪龙母的水路,直到现在,降水、悦城的一些耄耋老人都十分清楚这段历史。

二、税界碑存在造假嫌疑?某氏曾在其行文时如是写道:“有热心的读者私微我,说:据知,除了‘程溪祖庙’扁额,同时还出土有两条‘龙母祖庙界石’立柱。随后发来了这两条‘龙母祖庙界石’立柱的照片。看了照片,山人的第一反应是,龙母祖庙与程溪祖庙是同一个庙吗......云城、云安一些文史专家认为,云浮(东安)这两块“龙母祖庙税界”碑刻于清光绪年间。对此,山人有两个问题需要请教专家。第一,‘龙母祖庙税界’碑上的‘庙’字是简化字,光绪年间所刻的碑文,为什么不写作繁体字‘廟’?第二,从书法角度看,这两块‘龙母祖庙税界’碑上的文字,像不像清光绪年间的人所书?特别是第二块界碑,‘龙母祖庙’4字明显是用毛笔书写后再刻写。而‘税界’二字和落款文字,却完全像如今的人用硬笔所书。为什么?有上述两大疑点,山人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两块龙母祖庙税界碑刻存在后人造假的嫌疑!”点评:某氏这段文字所写的一件事,就是指降水村出土的“龙母祖庙税界”碑存在简化字、文法不一,所以某氏就一口咬定“两块龙母祖庙税界碑刻存在后人造假的嫌疑”。然而,某氏所说的“简化字”、“文法不一”又是否存在?很显然,这是不存在的!首先说“龙母祖庙税界”碑的“庙”字,的确不是繁体“廟”字,但“庙”字在当时也不是是简化字吗而是俗字。何谓“俗字”?就是指旧时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庙”字作为“廟”字的俗字,至少从明代已经流行,明代《字彙》就注明“庙”是“廟”的俗字;到了上世纪确定采用简化字后,才将俗字“庙”定为“廟”的简化字,由此而知,“庙”字起初非简化字而是俗字,出现在清朝毫不足奇。其次再说所谓“‘税界’二字和落款文字,却完全像如今的人用硬笔所书”之问题,则完全可以用“不懂装懂”四字概括,笔者在此插入另一张“龙母祖庙税界”碑照片就能够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了。

在这里不妨简单补充一下“龙母祖庙税界”碑的来历:明朝初叶时,悦城水口居住着一个陈氏宗族,该宗族拥有江南降水、江北悦城大片田地,非常富足,后来因为不堪悦城每年洪水泛滥,遂举族迁至南岸儒林里罗性围定居,称为后来东安县的望族,仍然控制降水、悦城大片田地,出租给当地的佃农耕种,每年都前往两地收租;迄至明万历年间,罗性围陈氏先祖陈应龙乐善好施,将“自置青旗山横水渡一半旧庙地税田拾弍亩,鱼湾渡、相思湾、大树湾、龙湾鱼步四处,一并敬送与龙母祖庙住持永远掌管”,悦城龙母庙方面也在庙产香火田处立碑确定税界;迄至清光绪元年,因“年淹岁久”、“旧碑沉没”,所以罗性围陈氏后人陈世泰、陈世芳等人追思前人功德,遂重新勒石为志,因此我们今天见到的“龙母祖庙税界”碑的落款是“罗性陈氏祖敬立”,则是罗性围陈氏后人追思先祖陈应龙功德而为。“龙母祖庙税界”碑出土后,笔者曾两次前往罗性围寻找陈氏族人考证,考证结果与碑记相符,并得知陈应龙墓就在降水,陈应龙墓下的大批田地及产业原来也属罗性围陈氏宗族所有,所以过去陈氏族人在前往降水祭扫陈应龙墓时都会在降水停留,而作为“地主”的他们在降水一般是免费食宿的;笔者在罗性围之行时,在一位耄耋老人口中得知,因为其大姑母嫁降水的缘故,所以其丈夫童年时就在降水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降水口的龙母庙(程溪祖庙)及其宗族在降水的三处渔湾,并且经常对人讲起降水旧事。而对于先祖陈应龙将程溪祖庙税田捐献悦城龙母庙的历史,则得到罗性围故老的一致确定。

三、程溪祖庙是祭祀祖宗的场所?某氏曾在其行文时如是写道:“说程溪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云城、云安的一些文史专家至今也同样没有把证据公之于众!莫非云城、云安的一些文史专家认为这已是定论,无需拿出任何证据,进行任何证明了?绝对不是!程溪祖庙是一座什么性质的庙宇呢?山人认为,既然是祖庙,供祀的当然是自己的祖先。祖庙,是供祀祖先的宫庙。《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神器固有归,天命固有分,祖庙固有灵,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之哉!’(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河神》:‘元兵入临安,掳太后、少主去,义不臣虏,赴江死,尸僵不坏,乡人义而瘞之祖庙侧。’这里说的祖庙,都是供祀祖先的宫庙。云城、云安的一些文史专家根据什么断定溪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的呢?没有人知道!祖庙很多地方都有,最著名的当数佛山祖庙。佛山祖庙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真武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玄天上帝是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缠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如此,真武玄天上帝也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了。与佛山相邻的三水有胥江祖庙,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华山寺,虽然是儒释道三庙的集合体,不是单纯的祖庙,但供奉道教真武玄天上帝的北帝庙仍然是最主要的。与东安相邻的西宁,也有峡山祖庙。民国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卷六·营建志(二)·坛庙》:峡山祖庙在十五都平台堡西南隅,为九娘地面之峡口,亦为铜镬大山之谷口。神祀五帝,创自猺蛮。相传七堡地方以此庙为最古,故名。年久颓坏,光绪二十一年,由平台、兴良两堡士民集捐增建。译文:峡山祖庙在十五都平台堡的西南角,这里属于九娘地界,叫峡口,也是铜镬大山的山谷口。庙里祭祀的神是五帝,由瑶族人修建。相传七堡地方以这庙最为古老,因此命名为祖庙。由于年久颓坏,光绪二十一年(年),由平台、兴良两堡的百姓集资扩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或远祖,当然属于祖庙祭祀的对象。”

点评:某氏的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企图借对“祖庙”之曲解而推翻程溪祖庙是龙母祖庭之事实。何谓“祖庙”?在宋朝以前,的确只有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庙”,但是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建庙祭祀祖宗,天子的祖庙称“宗庙”;当时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只祭祀先人墓葬。迄至宋朝,朱熹开始提倡民间建立宗族祠堂祭祀祖先,后来普通宗族建立祠堂的制度才被确立,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岭南人祭祀祖先的地方都叫宗祠、公祠,也有叫家庙,但无论是宗祠、公祠抑或家庙,都会在前面冠以其宗族姓氏或祖先名讳,而不称祖庙,更不会只在祭祀祖先的祠堂前冠以地名。而观宋以后岭南之所谓祖庙者,都是祭祀神灵的场所,因此此时的庙宇基本上是祭祀神灵及有功德者的,祭祖之地称为宗祠或家庙;包括程溪祖庙,也包括佛山祖庙、胥江祖庙,都是祭祀神灵的场所。程溪祖庙者,即程溪水口之神庙,庙中供奉的正神即程溪之神龙母,而“程溪娘娘”即是民间对龙母之尊称,类似称呼还有“龙母阿嫲”。那么,某氏在声称程溪祖庙为降水人祭祖场所之前,是否有一套可靠性高的说辞呢?对此,某氏搬出《周易参同契》对神兽玄武的描写而称“真武玄天上帝也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从而曲解佛山祖庙、胥江祖庙是佛山人祭祖的地方,可见其又在不懂装懂、“包撞板”。《周易参同契》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句只是利用两极纠缠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如淑女与君子、雄与雌、龟与蛇、牝与牡等,就是阴与阳和合的表象,与佛山祖庙、胥江祖庙里的真武大帝毫无关系,纯属风马牛不相及,真武大帝更加不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据道藏显示,真武帝原是净乐国太子,入太和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由此看来,真武帝成道前并未成亲生子,又怎会被佛山人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而加以供奉呢?不知道佛山人看到某氏的这段描述后又会作何感想?实际上,佛山人供奉真武帝,是看中了真武帝是司水之神的特征,而佛山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加上冶炼、唱戏等业昌盛,很容易发生水灾、火灾,而真武帝正好是水神,将真武帝请来佛山供奉,正好达到水火相济、水陆平安的目的,这也是佛山所在的珠三角水乡普遍喜欢供奉真武帝的原因。更何况,佛山祖庙、胥江祖庙里供奉的还不止真武帝一神,而是多神信仰。

而对于所谓峡山祖庙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的说法,笔者不禁疑惑——这又是谁告诉某氏的呢?某氏对此的证据又何在?据某氏文写,民国二十六年《西宁县志》有峡山祖庙“神祀五帝,创自猺蛮”之语,笔者又再次疑惑——这里“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猺蛮的祖先吗?很明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既然峡山祖庙为“创自猺蛮”,所以庙中所祀的五帝就肯定不是汉族人文始祖五帝,当时的瑶人与汉人互相积怨日久,瑶人会闲着没事祭祀汉人祖先?由此足见某氏行文之荒唐、不经推敲。那么,《西宁县志》所载的“五帝”又是指谁呢?笔者的意见是五显大帝,因为五显大帝简称“五帝”。清陶及申《笔猎》云:“五显即五帝,实司五行,避帝而称显者,其诸神之通谓也。”而古代南方地区武陵蛮则是有五显大帝信仰的。明郭子章《黔记》载:“土人,在新添司者,土官与卫人间通婚姻,岁时礼节渐染华风。在施秉县者多思播流裔,以九月祀五显神,远近邻人咸集,吹匏笙,连袂宛转,以足顿地为乐,至暮而还。”而历史上瑶族又源出武陵蛮,所以在古代郁南境内瑶人自然也会有五显大帝信仰,正如过去连滩有五显庙,当地人每年丰收之夜都会在五显庙前跳禾楼舞庆祝,而跳禾楼舞习俗又是从瑶人流传到汉人,所以五显信仰应该也是瑶人遗留下来的。再说回“创自猺蛮”的峡山祖庙,肯定是不会祭祀汉人祖先五帝,而唯一的可能就是祭祀与他们信仰有关的五显大帝。

终上所述,程溪祖庙就是龙母祖庭,从这里诞生的龙母文化源远流长。而包括程溪祖庙、佛山祖庙、胥江祖庙、峡山祖庙在内的诸多祖庙中,也并非是所谓祭祖场所,而是的的确确祭祀与当地信仰有关的神灵。某氏一心想要篡改历史之行为,注定是闹剧一场。

作者:周业锋

部分图源:网络

程溪不在云浮?闹剧!

某氏有关云浮程溪之谬论一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