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出生贫苦,是目不识丁的砍柴人,为

白癜风哪里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以此法偈,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法脉,得正法眼藏和祖传的衣钵袈裟,成为禅宗六祖。

六祖惠能继承东山法脉,建立南宗,弘扬顿教法门,后奠定了禅宗的主流地位,成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而且还留下一部佛经《六祖坛经》,这也是唯一由我国僧人编录成籍的一部经典佛经,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得道高僧,对我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起着重大的影响,受到后世的尊敬,认为六祖惠能必定是一位学识渊博、饱读诗书的才子。

可是当我们深入地了解后,才发现,六祖惠能原来是一位目不识丁的砍柴人,看到这里,许多人心里会产生这样一种疑惑,既然六祖惠能不识字,那么他是怎么领悟佛法的呢?他的思想又为何会流传至今,受到人们的推崇呢?

”惠能“一名的由来

公元年,在广东新兴县的一户卢姓家庭降生了一名男孩,家人对于他的到来,内心自是欢喜。

相传这个男孩刚出生没多久,就有两位佛教高僧前来,他们为这个男孩取名“惠能”,意为“惠者以法惠施与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做佛事”。

于是家人便叫他惠能,他自小出生在官宦之家,本以为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奈何事与愿违,后来父亲被贬,在惠能3岁时,父亲离去。

母子二人更是相依为命,由于家道中落,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从小惠能就特别听话,主动分担家里的家务,让母亲十分欣慰。

后来长大后,更是靠砍柴来维持生计,后在一次机缘下,走向了遁入空门之路。

虽目不识丁、却得五祖弘忍衣钵传法

惠能24岁时,有一次在卖柴的路上,听到有人在讲《金刚经》,内心感到欢喜,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便上前去询问,这才得知是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在弘法,为了闻听正法,便想去求法。

后来不辞辛苦,得以有幸见到五祖弘忍大师,说自己想要“唯求法作佛”,在与五祖弘忍的对话中,以“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分”的领悟,得到弘忍大师的认可,知惠能为佛门法器,乘愿再来,为了保护他,便安排他到米房,从事着舂米工作。

六祖惠能任劳任怨,更是一边干苦活,一边领悟佛法,有一天,五祖弘忍,命弟子作偈,想要把衣钵传承下去。

当时的弟子,知道神秀是弘忍的得意弟子,是首座和尚,自是精通佛法,无法与他相比,而神秀呢?认为“求法即善,觅祖不善”,求法可以,求祖就不可以了,如果不写呢?就会被师父认为自己没有见地,可谓是左右为难。

最后便把自己的偈写在墙上,一时之间,这首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被师弟所传播。

当惠能听到后,认为此偈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净妙修,修即无修的道理,只是渐次法门,还是未能明心见性,于是便请人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时的弘忍看到后,认为惠能的法偈是无修无证,达到了顿悟顿证,可谓是明心见性、只指人心,心中对接班人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又想起“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怕弟子争夺祖位,公开传法肯定不行,便来到米房,三次敲米袋,对惠能进行暗示,而惠能心领神会。

到半夜来到五祖弘忍的房间,弘忍大师为惠能讲法,两人心心相印,把衣钵传给惠能,并把传承的信物交给他,嘱咐他赶紧离去,说现在机缘还不成熟,等因缘成熟时,方可出来弘法。

隐居5年,后建立南宗

惠能得五祖衣钵传法,时刻牢记师父的教诲,等待东山法脉的流传。

等惠能离开后,五祖告诉弟子,自己的衣钵已经传给惠能,当时的弟子心有不甘,认为惠能何德何能,可以继承法脉。

当时的慧明和尚便前去追赶,而惠能为他讲法,让他认识了原来的本来面目,得到顿悟,两人一起前往岭南。

为了等待机缘,《六祖坛经》曾载:他们隐居了5年之久,而后世流传的,隐居15年,只是为了迎合五祖弘忍圆寂的时间,才有此说。

公元年,六祖惠能来到广州的法性寺,看到两名和尚为了长幡而辩论,六祖惠能一语惊人,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大家的心在动,众人听后,认为他必是一位高僧。

随后才得知,他是东山法脉的传人,并请他讲佛法要义,随后印宗法师为惠能剃度,而西京的智光律师为惠能受具足戒。

第二年,六祖惠能来到曹溪南华禅寺,开始讲经说法,建立了南宗,而自己的师兄神秀在北方弘法,建立北宗,二者形成了“南顿北渐”之说。

发展禅宗,奠定主流地位

由于六祖惠能的“南顿”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思想,这种简单的修持方法,打破了以前的繁琐义学,更加通俗,被人们所接受。

通过南北禅学的辩论,最终奠定了曹溪禅的主流地位,一时之间,南宗禅得到了快速的传播。

公元年,惠能大师圆寂,其门下弟子更是继承和发展了禅宗,在此基础上更是发展成立禅宗五家,随后到宋代,临济宗更是衍生出黄龙、杨岐二派,形成了五家七宗的盛况。

六祖惠能虽然目不识丁,但是他听经即悟,能够很好地顿悟佛法,并把禅宗传播出去,形成了我国本土化的佛教,后经弟子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让禅宗得以“一花开五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也是佛教一位比较著名的高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