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综合医改工作再获国家高度关注和肯定

10月22日至24日,由国家医疗保障局牵头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六督察组赴广东开展医改有关举措落实情况督察,督察组由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带队,成员包括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同志。

10月23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医改督察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出席会议并讲话,介绍督察工作要求,听取广东省、广州市深化医改进展情况汇报。会议由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刘洪主持,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省医改办主任段宇飞作了相关情况汇报。广东省和广州市编办、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有关负责人或代表参加座谈。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表示,广东综合医改经验是广东改革开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本次督察工作,把可以复制、推广的广东医改经验带回去,并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促进全国医改工作向纵深推进。

段宇飞主任在介绍广东医改工作情况时表示,广东遵照国家设计,深化医改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带来了一系列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一城一地改革向区域全面改革转变,从单项改革向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转变,从被动改革向主动改革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全省96.2%的家庭20分钟内即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城乡居民可以免费享受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逐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基层卫生人才逐步回流,与年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科以上医生总量增加32%,高级职称人数增加16.4%。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增加6.3%,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量增加11.4%,手术量增加31.2%。年,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6.1%。

医院收支结构持续优化

各级财政对医院的直接补助占其总支出的比例由年的6.9%提高至年的10.8%;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由年的41.1%降至年的31.5%;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逐年增长,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由年的32.0%提高至年的38.7%。三级医院第三方群众满意度达83.41分,比年提高3.26分,患者就诊体验明显改善。

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

政府卫生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逐步增大,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年的41.9%降至年的24.5%。医院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增幅由年的18.4%降至年10%以下。年,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下降到7.5%,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下降到3.7%。

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全省居民期望寿命达77.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1.0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53‰,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维持在90%左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在年中国卫生发展高峰论坛上,广东省“软硬兼施让基层成就医首选”荣获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之一。

8月27日,广东省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基层落实“两个允许”工作情况作经验交流。

9月27日,广东省英德市在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上作“建机制增活力强队伍,全面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专题发言。

成绩的背后是广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锐意创新、精准发力、这些年,广东医改这么做。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组织保障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

全省上下建立了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马兴瑞省长担任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统筹协调。

省委省政府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强化督促落实。

21个地市和个县(市、区)委书记担任组长,10个地市“医疗、医保、医药”由同一位政府领导分管,促进三医联动改革。

年来先后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全省卫生与健康工作会议,力争在3至5年时间内,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明显上新台阶。

强化财政投入

近年来,广东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增加。从年亿元增长至年.44亿元,年均增长率22.9%。

对基层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年初,省财政统筹安排亿元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

年初,再次统筹安排各级财政亿元(其中省财政共安排亿元),分三年实施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建立健康广东政策体系

年来,广东先后制订下发《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健康广东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基创优行动计划》《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健康广东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年,《广东省深化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出台,并计划配套出台10个政策文件(其中7个已出台),形成“1+N”医改政策体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强基层建高地两端发力

针对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确立了“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的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发展大格局。补短板,强基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第二(第三)医院。升级建设16医院,改造建设家县办医院。支持个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即将全面完工。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每年培训培养基层全科医生、订单定向本(专)科医生、产科儿科医生共名。医院全面启动优秀人才下基层项目。年6月出台《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三年内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1万名医、药、护、技类专业技术人员。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省财政按照初级职称6万元/年/人、中级职称10万元/年/人、副高级职称15万元/年/人、正高级职称20万元/年/人标准安排补助资金。

本科学历毕业生直接到粤东西北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实行退学费和学杂费。

选聘医院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医生,担任首席专家在基层全职工作,省财政给予20万元/年/人的补助。

在改善医务人员待遇方面,全面落实财政对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标,按编制核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费补助、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助标准。基层医疗机构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等岗位人员倾斜。基层人员薪酬待遇明显提升,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医务人员平均年薪达到13万元左右。

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公益一类单位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统招统管统用”。改革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推动实施院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基层机构一把手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建高地登高峰

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实施“”工程(建设30医院、个临床重点专科和六大创新平台,培育名医学领军人才和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发展一批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

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投入60亿元左右分两批支持约20医院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第一批已选出9家医院启动实施。

全面深化医院综合医院管理制度

广东从年开始在38个县(市)试点医院综合改革。

年底,所有县(市)家医院全部参加改革,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

年开始,先后在深圳、珠海、东莞等7个城市试点城市医院综合改革。

年7月全面推开。

年8月,深圳市被确定为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高州市被确定为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县。

年11月,高州市、英德市、新兴县被确定为医院综合改革省级示范县。

取消药品加成建立补偿新机制

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主要采取“8:1:1”的补偿方式,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医院运行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广东与北京、上海、浙江等6个省(市)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率达到80%以上(全国平均68.9%)。

目前,珠海、中山、东莞、佛山、河源等5个市已先行取消耗材加成。年底前,全省将全面取消耗材加成,因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

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省所有医院制定章程,以章程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

目前,广东20%医院、10%医院已启动章程制订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市建立医院管理中心。

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绩效评价,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和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

广东还出台了医疗费用控制指标和措施,建立医疗费用公示制度,年,全省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加强医院党的建设

广东正在按计划推进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各地在加强医院党建方面进行了切实的创新和探索。

如设立“党支部书记课题”项目,鼓励党支部书记“像抓学科建设一样抓党建”;引入“QC小组管理原理到党建工作”“像抓医疗质量一样抓党建”;利用“白求恩学堂”,加强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教育;创立“医院服务监管中心”,强化党委的督办作用;成立“作风建设办公室”,统筹党风政风行风工作,探索“互联网+”智慧党建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广东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已完成了征求意见等环节,并由省委组织部牵头上报省委常委会讨论,拟于近期出台。

推进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广东要求各地市按照“两个允许”要求,重新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完善绩效分配办法。

年,选择惠州市开展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广东正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将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市列入薪酬制度改革专项试点,在全省其他各地级以上市至少选择一家医院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7万在15个地市开展医联体建设。

年7月,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

在城市,主要推广深圳罗湖经验;在农村,主要促进“县镇医联体”建设。

所有三级医院都参与医联体建设,探索一系列成熟有效的医联体经验:

◎“医院集团”经验

◎清远“一县一策”托管经验

◎湛江“县镇一体化”经验

◎同质化管理“汕大经验”

◎眼科等跨区域专科联盟

◎医院经验

广东对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和患者流向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各县(市)患者流向、流出的病种、数量、费用等情况,并、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一县一策”,精准帮扶。

广东着重建立人才帮扶机制,要求医院每年派出卫生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全院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医联体内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

年,广东制定了《医联体建设指引(试行)》,明确医联体建设成效的指标体系,指引全省医联体建设。

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目前21个地市已全部制发各类人群不同类型服务包、签约服务费标准。签约服务费除深圳为财政支出元/人/年外,其他各市均是个人、医保、基本公卫三方分担,比例一般为3:3:4(或3:4:3)。同时,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水平。在晋级晋职以及各类评先活动上,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倾斜,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的岗位吸引力。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长处方政策,方便患者就近就医。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广东着力搭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张“一网两平台三数据库”,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专网。

年,广东投入3.22亿元,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与56家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医院的信息联结。

年底前,医院、医院、医院,建设全省多学科整合型疑难病综合诊疗服务平台。同时,以医院为枢纽,辐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涵盖会诊、病理、影像、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远程医疗系统。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广东各地已基本建立总额管理,普通门诊费用以按人头付费为主,住院费用以按病种、按服务单元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

年起,在全省全面开展按病种分值付费,全省21个地级市均出台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分值付费办法,病种全部超过0种,研究分析个病种的分值和病种相对权重。初步划定小病、中病、大病的病种范围,拟增加约个病种,将现有病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同时,研究制订了一批适用基层诊治的病种目录,医院适用同一支付标准,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诊治。此外,提高大病的病种系数,医院收治疑难危重病种的积极性,重点提高创新技术的病种分值标准,将日间手术和符合条件的门诊术前检查纳入按病种分值付费范围,对同病同效的中医治疗病例给予相同支付标准。

推广罗湖医疗集团做法,推动建立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疗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大力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年组建了省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整合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相关规范和组织实施有关职能。

在中山、东莞、珠海3个市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全面推广药品和耗材集团采购有效降低虚高价格

完善省级药品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议事规则,全面落实分类采购,坚持对用量大、金额高的多家品种实行“一厂”中标竞价交易,实现带量团购、以量降价。年1月至年12月,累计节约采购资金.8亿元,药品价格处于全国省级药品采购价格低水平。

年10月,广东省全面实行医用耗材(含高值医用耗材)经省第三方平台集中交易。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品集团采购GPO模式,全年节省药品采购费用约15.37亿元。

广东将GPO做法推广到广州,允许各地在省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态势。

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政策不断完善,药品交易“两票制”全面实施。

加快推动综合监管制度建设

广东研究制定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转变监督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从重点监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全行业监管,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施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率先立法保护道地中药材资源。个中医馆建设扎实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听取广东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后,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医疗组牵头人熊先军等同志点赞广东工作,并详细询问一些亮点举措的具体做法。

医疗组牵头人熊先军对广东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成效,以及全省县域内就医情况非常关心。对此,段宇飞主任、黄飞副主任一一做了详尽解答。

段宇飞主任表示,今年广东举办了两场针对基层人才的专场招聘会,6月出台了《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通过多种措施,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招人难的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在广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里,招不满的情况依然严重。“因此,我们又提出新方案,减少招聘目标人数,提高岗位补助标准。同时推出多项措施留住人才,如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取得中级职称后在粤东西北地区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的全科医生,经考核认定,可直接取得副高职称。目标就是通过综合施策为基层留住人才,让病人回归基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黄飞副主任表示,目前广东县域內住院率已提高到82.2%,全省有13个地级市市域内住院率高于90%。医院的门诊量近两年连续下降,一系列的数据说明病人陆续回归基层,医院看病的病人有所减少,分级诊疗秩序逐步形成。“让老百姓尽可能在基层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医改的效果就出来了。”

李滔副局长总结讲话时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综合医改推进工作,各地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广东全省上下建立了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在全国走在前列。

“近年来,广东强基层的硬件建设工作基本完成,综合施策,已从注重财力投入转变为注重人力资源投入,率先在全国落实‘两个允许’,即在基层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广东医改工作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李滔副局长强调,这次调研督察工作重点是分级诊疗,分级诊疗制度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关键是强基层,提高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接下来,希望广东谋划好工作安排,继续为全国提供好的经验做法,推动全国医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刘洪副秘书长表示,广东将以此次国家督察组前来督察为契机,把深化医改有关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抓好近期医改重点工作,推进取消耗材加成、价格调整、按病种分值付费等。广东还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政府主体责任,改革健全办医体制,深化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补偿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10月24日上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医改督察组在深圳召开医改督察工作座谈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组牵头人熊先军同志出席会议,听取了深圳市医改有关举措落实情况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展情况汇报,重点了解罗湖“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改革情况。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以环,深圳市卫生计生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和罗湖区政府负责同志,以及有关医疗卫生机构院长代表参加座谈会。

图为国家医保局医疗组牵头人熊先军(左三)、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王宗凡(左一)、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飞(右三)、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体改处处长马建(右一)、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右二)、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左二)医院集团远程影像中心进行实地考察

当天下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医改督医院集团东门社康中心和罗湖区医院实地考察,并召集多家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座谈,听取罗湖医改的介绍,并详细询问一些亮点举措的具体做法。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