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庙口景区,位于新兴县天堂镇内洞盆地的进出口“三庙口”处,由三庙口花塔、五拱古桥、文笔塔、内洞牌坊、三公庙所构成。
环境优美的三庙口风光(旧照)三庙口花塔,又名“宝宁塔”。古塔屹立于天堂至内洞盆地必经之路——“三庙口”两山山咀相夹之道,巍然耸立,气势雄伟,外形壮观,历史上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和地理风景价值,是建国后新兴县内仅存的一座古塔。
翠绿掩映中的花塔(旧照)高耸入云的花塔(旧照)花塔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是内洞乡民集资兴建而成。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青砖花塔,塔高24米,底层圆周为19.8米,塔身圆周逐层递减,塔壁厚为1.45米,为三行一横砖接叠嵌砌。
塔身局部(旧照)年12月,三庙口花塔被列为新兴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三庙口花塔以“古塔春晖”之名被列为“新兴新八景”之一。
新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匾相传,宝宁塔十分神奇,据说它能逐年由下往上逐层自动翻新,一旦全新,又兆此地人杰地灵。
修缮后的花塔新貌离三庙口花塔不远处,有座古老的五拱桥,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景观。五拱桥是三庙口花塔连接主路的必经之道,始建于清代中后期,为青砖砂石建筑结构。古桥呈东西走向,桥底分为五个桥拱,桥墩用青砖砌筑。桥面宽5.3米,桥长23.95米,北引桥5.6米,南引桥23.1米,桥底河水分流五个桥拱,河水以北向南流。
花塔附近的五拱古桥近观古桥古老的桥拱年,地方政府将年久的五拱古桥维修,将受河水冲击的桥墩用钢筋水泥大石加固,两侧扩宽桥面并加护栏。年,五拱古桥被列为新兴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拱古桥与花塔遥遥相望(旧照)据介绍,在清乾隆初年,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内洞各村落背后山峦屹立,利峰高耸,气势雄伟,但武象有余,文气不足,若在三庙口之处建一宝塔即可“扬其长补其短”,孕育文武全才之人。
从花塔往文笔塔方向眺望宝宁塔建成后,内洞人有好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以微弱之差落榜,特别是光绪三年(年)几名弟子同时落榜。乡贤认为是洞口还缺一塔,于是又集资在宝宁塔西边的狮山下建起了文笔塔。
花塔与文笔塔遥遥相望(旧照)屹立于山坡上的文笔塔从路边望去,掩映在树丛中的花塔与河岸西侧的文笔塔交相辉映,文笔、宝宁两塔分别静静站立在两岸,仿佛在守护着这方水土。
登临文笔塔,只见其建筑风格与宝宁塔无异,只是高度仅有三层。现在的文笔塔是近年来重建之仿古建筑,清晚期建造的那座早于建国初期已毁于台风。它与宝宁塔隔河相望,日出时,宝宁塔紧锁水口;日落时,转由文笔塔承担此任。此格局也被堪舆学者们称之为“双塔锁水口”,意为锁住内洞的风水灵气,不让它随着河流流失。
“双塔锁水口”的风水格局(旧照)三庙口最显眼的建筑,还有恢弘大气的内洞牌坊,而它也有一段“古”。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内洞袖村余府媳妇陈氏早年丧夫后,一直勤俭持家、遵守妇道,年,雍正皇帝旌表陈氏“节孝流芳”,由袖村余承统牵头,在三庙口建成“节孝流芳”牌坊。
年原牌坊崩塌,后由内洞乡贤组织村民集资重建,但由于门口太窄阻碍了交通,年,再次修建,也就是今日所见的内洞牌坊,“内洞”两字为广东省原省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气势不凡的内洞牌坊三公庙全貌三公庙屹立于内洞牌坊后面的公路旁,也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建筑。古庙建于清代晚期,坐西向东,为五间二进式建筑布局,面积约平方米。
三公庙近观三公庙内供奉的“三公”有两种说法,一为“三公”是中国自周代始君王太子的三大导师:太师、太保、太傅,当年三公庙门的对联“三时不亥思王道,公德无边颂圣灵”,表达了内洞人“学而优则仕”的好学思想。二为“三公”是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据说,这座建于清代的庙宇落成后,香火鼎盛,此地由此人才辈出。
三公庙屋顶的博古脊三公虽然有两种说法,但现在当地村民是以供奉刘关张为主,把刘关张“请来”是为扼守内洞路口,以保一方平安。
庙门格局年久失修的庙内房舍庙内墙角矗立的民国石碑解放后,三公庙在破除迷信运动中惨遭毁坏,现在已经是断壁残垣。我们入内,看到正门两边的檐板上精美的木雕还活灵活现。
庙前的木雕檐板因年久失修,已造成不同据悉,近年来曾有人想把三公庙改建成佛教或道教的庙宇,但却遭到内洞人的坚决反对。因为,当地乡民依然信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