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近日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到“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高校新医科建设一直是国家近年支持的重点,部分高校也在新医科人才培养上做出了不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x”模式。
医学类专业作为近年深受考生和家长热捧的报考选择之一,“医学+x”对它产生了哪些影响?有哪些高校采取了“医学+x”模式?考生报考要注意什么?一起来了解下~
“医学+X”到底是什么?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为高校新医科建设带来无限可能
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发展和相关技术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新医科建设、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发展领域方面带来了无限可能。
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在新医科人才培养上做出了不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x”模式:
广东医科大学日前表示学校今年会以推进“新医科”战略升级为牵引,以“学科交叉、医工融合”为抓手,加速推进新医科建设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学校目前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设置创新与个性发展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开设学科交叉课程、高挑战度课程、高难度科研实践项目等,开拓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早在年就开始探索临床医学专业“4年理工科+4年医科”培养模式,即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具有推免资格的非医学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择优选拔学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这些学生在开学前完成指定的医学预科课程的线上学习后,再经过4年临床医学教育,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4+4”模式旨在培养具备扎实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具备医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医学院结合学校在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及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开设“生物材料学”“大数据分析”“医学成像技术及应用”和“医用机器人技术”等医工交叉课程,由医学院和校本部理工科学院教师合作开展教学。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医学院进一步推进以学科、专业协同融合为重点的创新训练活动,在“4+4”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设立“医+X交叉学科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广阔交叉学科视野、“整体健康”观念与“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比如,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实行“一对一导师制”,采取“4+4”或“4+5”本博培养模式,即本科学制四年,博士学制四年或五年。本科毕业后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经选拔可进入博士生“致远荣誉计划”继续深造。在教育部第二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中,该专业(致远荣誉计划)级学生樊继纲提出的“开发端到端AI加速变构药物设计方法学”在全国竞争中摘得特等奖。他从大一开始便接触前沿科研领域,并从大二进入实验室,在研究员指导下开展变构药物设计的方法学研究。凭借医学院与致远学院提供的优质交叉研究平台,他还自主申报了“致远未来学者项目”等多个本科生科研项目,并参与国际顶尖实验室的科研实习项目。
早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北京大学就将“临床医学+X”作为两大战略性重大交叉学科布局之一。年3月,学校医学部召开北大医学国际顶尖学科(方向)发展研讨会,设立跨学科联合研究专项,大力推进医-工、医-信、医-生、医-化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医学部与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跨学科类三大学部中的多家单位开展交叉融合。从年起,学校探索实施医学创新交叉博士研究生招生项目,设立“基础临床转化博士生”,药学“4+X本博融通”等交叉学科专项招生项目,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同时积极促进新医科与理工文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扩展医学学科外延,以“临床医学+X”建设带动更广范围的“医学+X”。
来自浙大“医+X”项目培养的博士生钟丹妮,以“生物材料和转化医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交叉学科培养过程中,导师组根据她的学科背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广泛开展医学、化学、材料、药学等的跨学科课题合作与交流,使其对重大科研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多元。而所谓的“医+X”路径,是以医学本科为基础招收“医学+”硕博连读生,依托国内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试点学院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交叉创新基地,率先试行多学科融合的硕博贯通培养,交叉领域涵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心理学等学科,构建“交叉学科+交叉项目+交叉导师+交叉教学+交叉互学”五交叉实践体系,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创新性实践,形成聚健康需求、凝科学问题、强协同攻关的医学科学家培养模式。
“医学+X”缘何被推广?
学科交叉汇聚、跨领域创新
成为新医科建设趋势
新医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要义。当前,学科交叉汇聚和跨领域创新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大趋势,新医科建设正积极呼唤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国务院办公厅早在年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我国医学教育近年来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到年,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到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医学人才培养上,要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国务院相关文件发布后,上海、江苏、河北等地也在近年纷纷发布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方案,支持本地相关高校开展“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诸多高校抓住“医学+x”的发展机遇新建医学院,医院医院共谋发展,如去年底新建的中山大学医学部。
报考要注意什么?
选考科目、身体要求要看清
近几年,医学类专业因发展前景好,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