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是什么?地主指家庭拥有土地,家庭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封建社会里最大的地主为皇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拥有全国土地。其它的根据级别之类的划分,从大地主下划到小地主,最后划到级别最低的农民手里。低级别的向上级定期交税。没土地的雇佣农工直接受地主使唤,为他们干活。
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基本只存在于封建社会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那么当今工业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是不是彻底没有地主了呢?答案是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地主基本消失,但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地主”(拥有很多房产用于出租的房东)。
工业时代产生的另一种“新兴地主”封建社会一个人只有一两亩田时不能叫地主,自然工业社会一个人只有一两套房时也不能叫“地主”,当今一般只有同时拥有很多套房并多数用于出租时的才能叫“新兴地主”。拿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举例,深圳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典型城市,也是本地人依靠土地优势得到大量财富的典型城市。深圳关外很多城中村里一个房东拥有几栋楼,而一栋楼用于出租的房子少则一二十套,多则七八十套。所以很多深圳原住民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天打麻将,天天就是喝茶聊天搞投资,当然也有个别上进心太强闲不住的找份工作打发时间。类似这种一个家庭用于出租的房子达到十套以上(无论大小)的就可以算作工业时代的“新兴地主”,他们自己及家人基本不用参加劳动工作就能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自己及家人不用拼命学什么技术文化就能过上没有压力天天睡到自然醒的日子,他们的租金月收入基本是普通打工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同样道理按照他们拥有的房屋产权数量和价值高低也分成了不同的“大小地主”。
无论城中村或高端小区都有“新兴地主”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地主”是靠土地收租赚钱,工业文明时代的“新兴地主”是靠房子收租赚钱,前者是直接剥削农民劳动力,后者是间接赚取工人劳动力,外在形式不同而内在本质一样。
“传统地主”和“新兴地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相似规律:《大明王朝》中徐阶一党推翻了腐败至极的严嵩一党,但是徐阶一党就真的清廉如水吗?剧中无论胡宗宪还是徐阶的家人个个都是富甲一方的“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就属于“传统地主”中仅次于皇帝和皇亲国戚的大地主阶层,他们通常是权力作用下的经济产物。所以中国封建王朝每逢改朝换代也就是大地主阶层改换新人的时候!而工业时代的“新兴地主”很多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落马腐败贪官都是拥有一大堆的房子门面商铺,他们用权利变现把自己的家人亲人变成工业文明时代的“新兴地主”。因为无论什么时代赚钱的人都想赚那种不用出力不用文化不用技术躺着数钱的生意,这种生意自然就是当地主!
传统地主靠土地,新兴地主靠房产最近三年疫情肆虐全世界,尤其是今年奥密克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冲击,政府天天想尽办法给中小企业给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经常号召所有疫情封控影响大的地区房东给企业商户租免房租,但是除了国企我们看到其他大大小小的“新兴地主”别说免房租,连降一点点房租的都少得可怜!说到这有人可能会辩驳说别人房东买房修房也在银行有贷款压力要还债,不否认肯定有部分“新兴地主”成长起步晚的可能还没有收太长时间租金,所以这一部分的确还是有较大压力的。但是这一部分我们认为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如深圳这边的“新兴地主”很多都是早已收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房租的,他们早已“吃饱喝足”。何况疫情影响大的时候很多区域行业收入影响较大,而“新兴地主”们连个九折八折打个一次两次都不愿意,所以他们血液中思想中继承的文化就是“传统地主”“一毛不拔”的文化观念。
发展高端制造业才是工业时代的未来在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稳定老百姓收入较好的时候即使有“传统地主”剥削往往影响也不大,封建时期中国人对生活的底线要求从来都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到了灾荒年代“传统地主”还是“一毛不拔”继续狠心剥削农民阶层,那基本改朝换代的时间就不远了。在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收入较好时就算有“新兴地主”收租往往也没什么影响。但是工业时代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有了更高要求,如果遇到诸如战争疫情等特殊环境影响收入下降明显,而“新兴地主”依然是“一毛不拔”照旧收租压榨打工阶层,那基本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会越来越多。无论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阶层固化的一个最大因素也是“土地房子”造成的。当土地不断被兼并,当房价租金不断上新高,那后面的年轻人再努力再拼命想过上好的生活都只会越来越难。
模切工作室:心之所向,一往无前最后我们想说必须警惕今天的“新兴地主”阶层现象,警惕“新兴地主”在资本助力下开展更多的土地房产兼并,警惕他们对于未来社会两极分化可能带来的更多不利因素。深圳一个城中村有的原住民修两栋楼就等于同时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打工养活他们,未来走向共同富裕最大的障碍之一可能就是此类“新兴地主”。而这些人很多本身对社会并没有多少贡献,他们完全就是依靠土地资源享受时代发展红利成为了“新兴地主”,他们还在想着如何做更大的“新兴地主”并世代相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