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元梯田的发展
我国古代对于山坡地的垦殖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正月》有“瞻彼阪田,有苑其特”的诗句,战国宋玉《高唐赋》也有“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这“阪田”、“孤亩”,都是山坡上的农田,但不一定就是梯田。我国的梯田最早出现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东汉墓中的陶田,坛与坛相接如鱼鳞,高低呈梯阶状,颇似今日的梯田。东汉时梯田的修筑已如此完善,说明它起源很早了。
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工程量很大,需要投入相当多的劳力。尽管它有保土、保水、保肥等许多优点,但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是难以在大面积上推广的。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梯田只是寥若晨星地点缀在极少数地方。
唐代中叶以后,“四海之内,高山绝壑,来耜亦满”。广大山丘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但各地流行的仍为“畲田”制。这种“畲山为田”的耕作方式极其粗放,即将山坡上的荆棘斫倒烧光,候雨后播种旱谷,既不耕翻土地,也不修筑田虚。因此,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艺”。于是,必须再觅新的山坡,重新开拓畲田。
到了宋代,由于南方人口的急剧增多,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说:“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以至不少地方出现“无地可耕,无田可种”的严重情况。为了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人们乃用“层瞪横削”的方法,将山坡地改造为梯田,以利持久经营。
这样,梯田便在南方丘陵山区迅速发展起来,“梯田”这个名词也于此时出现于文献记载。宋人范成大《骖鸾录》称: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是“梯田”一词首次出现于历史文献。层层梯田“下自横麓,上至危巅”,缘阪坡环绕,呈鳞次栉比景象,反映当时袁州山区的梯田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宋时梯田不仅在袁州,南方其他许多丘陵山区也都有广泛的发展,其兴盛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袁州仰山。例如在福建山区,方勺的《泊宅编》卷3称:“其人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出现了“山到崔嵬犹力耕”的情景。
在四川果州(今南充)、合州(今合川)、戎州(今南溪)一带,叶廷珪《海录碎事》说:“农人于山陇起伏间为防,潴雨水,用植梗糯稻,谓之暧田。”“防”即是堤岸,“噌田”,当是“曾田”,“曾”通“层”。在山陇筑胫岸建成阶梯状水平暧田,潴水种稻,说明当时四川山区的梯田不仅已很发达,而且修造技艺相当考究。
在湖南衡、永间(今衡阳、零陵一带),“黄罴岭极高峻回复半日方度”。尽管山势如此峻峭,梯田仍有所开发。范成大的过黄罴岭诗云:“谓非人所寰,居然见锄犁,山农如木客,上下翱以飞。”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山农上下,耕耘繁忙,可见梯田相当发达。
在浙江温州、处州(治今丽水〉间的括苍山区冯公岭上,梯田更加盛行。楼钥《攻魏集》卷《冯公岭》诗说:“百级山田带雨,驱牛扶来半空行。”位于天台山东麓的奉化一带,土狭人稠,开山造田十分活跃,“凡山颠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堑土,高寻丈而延袤数百尺,不以为劳”。在山巅累石堑土,以为耕作,无疑是修造梯田。
在广东新(治今新兴县)、泷(治今罗定县〉等州,居民将山田“荒平处锄为町畦,伺春,丘中聚水,即先买统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稽,且无稗草”。山田能潴水养鱼种稻,当然是水平梯田。
从上所述可知,宋代梯田广泛分布于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不少山丘,梯田从山麓发展到山顶,缘山环绕,状若旋螺。南宋杨万里诗云:“翠带千锻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可见,当时南方山区梯田层矗,弥望青葱,呈现出一片绚丽图景。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充裕赋税来源,巩固封建统治,不得不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忽必烈曾多次颁布诏令,奖励垦荒,并将“户口增,田野辟”列为各级官员的考级内容。因此,终元之世,山丘区的梯田继续发展,正如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说:“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
随着梯田在南北各山丘地区的发展,它被作为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受到时人的重视。14世纪初写成的王祯《农书》在《田制门》中对梯田辟专节叙述,有图有说。书中写道:“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醛,即可种艺。”
这就是说,凡是土山,都可层蹬横削,从山脚到山顶,修作层层梯田。王祯的这一认识,当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当时梯田又有很大的发展。
据王祯《农书》所载,当时梯田的修筑,大致有3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土山上修筑的梯田,即将山坡自下而上“裁作重醛”,然后逐级削成平面,建成阶梯式水平梯田;二是“土石相半”的山坡修筑梯田,必先“叠石相次”,构筑滕岸,“包土成田”;三是“山势峻极”,坡度很陡,无法修成台阶梯田时,则“耨土而种,蹑坎而耘”。这种耨土坎种法,实际上就是古代的区种法。它虽没有改变整个山坡形态,但在一坎之内实现了小区域地面平整。所以王祯也将其列入梯田。
元代以后,梯田在南北各地均有所发展,如广西归顺(今靖西县一带)“缘山而种,状若旋螺”;云南山区“田号雷鸣,形如梯蹬”;巴州“荒山老林尽行开垦,地无旷土,梯田层斑”,山西侯马驿(今侯马市)南冈陇上,“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等等。梯田的形态、种类与《农书》所述,别无二致。说明我国古代的梯田发展至元代已经基本定型了。
二、梯田的水源利用和防冲措施
“梯山为田”较之“畲山为田”,在坡地利用方式上是巨大的进步。它不仅克服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保土保肥,使山区土地资源得以永久性利用,而且因田面平整,筑有田睦,为利用山区水资源创造了条件。
梯田种植的农作物有水旱两种,上有水源,可种水稻;无水源,则种旱谷。水稻非水不殖,旱谷在正常年景可望有收,如雨水失调,也需水源滋润。因此,开发利用山区水资源,浇灌梯田,是保障梯田农产丰收的关键。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以来,梯田利用水源的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
其一、修筑6岸,丘中聚水。即于梯田田唇修筑虚岸,“践踏坚实,而无渗漏”;或“叠石相次”,砌造石滕,潴聚雨水。宋代广东新兴、罗定和四川南充、合川一带多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它完全仰仗天空降雨,所以“俗名雷鸣田,盖言待雷而后有水也”。浙江天目山区的所谓“承天田”、“佛座田”,也属于这一类情况。此种方式后世在一些山区一直沿用,俗称“冬水田”,即于冬季休闲,潴蓄雨水,来春种稻。到19世纪,仅四川就有20多个县分布有“冬水田”。
其二、导引溪谷泉源,浇灌梯田。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凿沟渠,从高处远引山泉及溪谷水。北宋初泉州人黄懋说:“本乡风土惟种水田,沿山导泉倍费功。”方勺《泊宅篇》也说福建如阶级的山田“每援引溪谷水灌溉”。宋代福建山区这种利用方式已经比较盛行,故有“水无涓滴不为用”之说。
二是利用连筒、架槽,远引泉源。泉源虽高,但相距颇远,且有溪涧间隔,沟引不便,则架设连筒、木槽导引。连筒是用大竹去节,接连而成的输水管;木槽是以木板制成的渡槽。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三》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反映这种引水方式当时在山区的使用相当普遍。王祯认为,如泉源颇高,运用连简或木槽,就可“架越涧谷,引水而至”,“非惟灌溉多便,抑可潴蓄为用”。
其三、兴修山塘堰坝,蓄水灌溉。陈:《农书》称:“若高田,视其地势高水所会之处,量其所用而凿为陂塘。”塘与田之比大致是2-3:10。陈募认为:如能“高大其堤,添阔其中”,潴足水源,虽山田“易以旱干”,仍“可力致其常稔也。”因此,宋元时期,梯田发达的丘陵山区,也是陂塘堰坝广泛发展的地区。例如僻处万山之间的徽州一带,宋时梯田盛行。“此州农民多籍水利。因溪堰水者谓之塌,凿田蓄水者谓之塘,兴工虽难,为利则广,修治不辍,灌溉甚多,弥望数百顷之山田,惟资塘竭之泽也”。
其四、利用机具,提水灌田。凡水源低于农田,无法自流引灌者,则利用机具,提水灌溉。宋元文献对此记述甚多。如王安石诗云:“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这是利用龙骨水车提水灌溉梯田。湘、桂等地,山高涧深,溪流湍急,龙骨水车一般难以奏功,多用简车和高转筒车,借助水力冲击提取山溪水源。因为筒车其轮可根据岸之高低,或大或小,轮大者直径达数丈。
如“递互输泻,交轮叠盘,可至数里山顶”;而高转筒车,“其高以十丈为准”,“再起一车,计及二百余尺”。用高转筒车提水,纵然“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也”。宋代简车在西南山区已应用于梯田灌溉。
如南宋张孝祥《过兴安呈张仲钦》诗云:“简车无停轮,木视着高格;杭徐接新润,草木丐余泽。”又李处权诗云:“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遶,绿云看即变黄云,一岁丰穰百家饱。”
可见,提水灌溉对于保障丘陵山区梯田的丰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梯田患旱,渴望雨水丰裕,但怕大雨,尤惧暴雨。在重嶂叠峦的山区,每逢大雨或暴雨,水沙飞流俱下,常常使平畴如盘的梯田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因此,古人在致力于梯田灌溉的同时,也很注意梯田的抗冲防淤。前已述及,陈强调梯田要“大为屋垄”,使之“坚实而无渗漏”;王祯提出梯田要“层蹬横削”,或“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对于梯田抗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防止沙石淤塞,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三》里,记述了民间采用“水劈”防淤的简便措施。他说:“夫山田利于水源在上,间有流泉飞下,多经醛级,不无混浊泥沙,淤壅畦硬。农人乃编竹为笼,或木为问芭,承水透溜。”由于“水劈”有透溜留沙作用,不仅可避免了沙砾淤壅田内,而且减轻了水流对田面的冲刷,因而“乃不坏田”。
参考文献:
《农书》
《田制门》
《海录碎事》
《泊宅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