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云安红色人物丨余渭泉国家之事匹夫有

巍巍云雾山,滔滔西江水。云安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培养了一大批坚定信念、忠诚奉献、为民担当,无畏无惧的革命战士,被称为粤中“余则成”的中共云浮县首任特别支部书记余渭泉就是其中一位。

决别父母投军抗日旅途中的点滴

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次日,侵占沈阳,此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当时,正在广州读书的年仅16岁的青年余渭泉,这位充满民族正义感的热血少年,云安的优秀儿女,他目睹国家沦亡、百姓遭殃,怒愤难平,决意投笔从戎,留下家书一封,决别父母,与同学北上投军抗日“共诛倭奴而后已”。

(余渭泉左一)

他在家书中写到:“自蒙抚育,感恩何似,儿因愤三省沦亡承德失守,凡具热血青年,莫不发指”。

少年余渭泉为国分忧,在小家与大家之间选择了舍小家而顾大家,而父母的恩情,只能来生再报。

年7月7日,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下,二十出头的余渭泉再次奋起抗日救国的热情,以消灭汉奸卖国贼、反对顽固派为宗旨,发动都骑小学师生,组织都骑乡抗日少年先锋队,并自告奋勇亲任队长,带领抗日少先队在圩镇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余渭泉家庭比较宽裕,选择了走上革命道路,是因为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无能,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命。

坚定信念加入党组织

年暑假期间,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响应省委“到农村去”的号召,到云浮农村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恢复党在云浮县的组织阵地。余渭泉从广州回到云浮后,便在都骑小学教学,向学生们灌输进步思想,同他们谈抗战形势,谈两党的抗日主张,谈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胜利消息。当周明跟他商量要到农村找个立足点时,余渭泉向他们介绍了都骑的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群众的斗争性和国民党对都骑的统治等,提议抗先队到都骑,都骑小学可以做他们的落脚点,只要抗先队到都骑,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费用由学校解决。

省抗先队到都骑后,余渭泉安排他们到都骑小学任教师,这样既利于他们开展抗战宣传,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给养。抗先队熟悉情况、稳定下来后,马上开展了建立党组织、发展建党对象的工作。年8月,周明等4名党员在都骑小学成立了省抗先队云浮支部,云浮停止了八年多的党组织活动重新得到了恢复,不久,余渭泉也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此后,余渭泉暂时到新兴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年春,中共西江特委书记梁嘉根据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派余渭泉带领徐文华、李君怡从新兴返回云浮组织建立中共云浮县特别支部,由余渭泉任书记。在国家和中华民族正在处在生死存亡之际,余渭泉坚决执行上级决定,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从新兴返回云浮县执行新的战斗任务。当时,云浮县的党员人数甚少,只有他以及徐文华、李君怡、李青、麦裕滔、潘泽元、邓沛林、曾七等10多个党员。党的活动完全处于低潮,抗日救亡运动也处于逆境之中,余渭泉想尽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潘维尧、朱廷才等各界爱国人士支持配合,短时间内组织以麦长龙和云浮中学进步师生成立云浮县青年抗日先锋队。经过教育培养和考察,年5月,余渭泉首先介绍麦长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先后吸收陈明华、陈国柱、陈华年、陈凤堃、潘善廷、潘式行、麦锡金、区德豪、黎新周、高远钧、苏其德,谭伯云、孔祥燊等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中共云浮中学支部,麦长龙任支部书记。与此同时,余渭泉经常返回都骑开展工作,并从中教育培养考察发展党员,先后吸收区德民、麦冬生、麦雪莹、麦雪贞、麦雪映、麦雪梅、麦惠群、徐月英、赵剑泉、赵北水、高国安、李俊杰、李炽昌、钟秉荣、余家相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潜伏敌后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余渭泉打入国民党新兴县政府教育科任督学,秘密地保管着党组织送来的各种文件。

余渭泉在新兴县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与新兴县的党员陈作楫、崔卓峰等人艰苦深入开展党的活动,发动依靠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年,中共广东省委在粤北被破坏后,大批共产党员要转入地下。党组织以余雁宾(余渭泉)在新兴县国民党政府做教育科长的条件,决定将兴育小学升格为兴育中学,以达到既能安排一批共产党员,又能占领一个教育阵地,以便培养、教育革命青年学生。升格后,党组织立即安排崔卓峰、樊唯克(樊明)、赵熙、徐云(徐老三)、冯萤等党员到学校任教。当时虽说党组织停止了活动,在兴育中学实际并没有停止活动,而是利用教师的公开身份秘密地、有规划地开展活动。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广阳支队新兴县人民游击队独立大队长兼政委刘良荣回忆:“当年如果没有余渭泉打入新兴县教育界作掩护,新兴县的中共党员的骨干不知要损失多少”。

毁家纾难支持革命

“荣昌堂宇留青史,革命先驱建巨勋”。为福泽余氏后人而创建的荣昌堂,不仅熏陶培育了无数一心为革命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且成为了云浮党组织成长的策源地。从余渭泉年参加党的革命活动开始,余渭泉的住所荣昌堂便成为党组织的重要指挥机关和活动场所。

年初,全国抗战进入关键时期,中共西江特委指示云浮党组织要采取合法名义建立武装联防队伍打击汉奸土匪、抗击日本侵略。余渭泉等积极开展工作,2月,云浮县抗日民主组织——四乡联防办事处在荣昌堂成立,余渭泉任总干事,直接由共产党人掌握枪杆子进行武装抗日。

年10月20日,中区临时特委领导机关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恩平朗底战斗后,一路由部队代司令员谢立全、特委委员唐章、周天行等带领政军工作人员20多人秘密转移到都骑。开始时,所有领导干部和部份工作人员都集中在余渭泉的书房“荣昌堂”和他的商铺“同泰”号秘密掩蔽,带来的长短枪和各种弹药都是用油纸封闭安放在“同泰”号染布池内秘密收藏,其中一挺机枪还收藏在余渭泉母亲的长生(棺材)内。期间,余渭泉不顾个人和家人安危,热情周到接待上级同志,提供钱粮支持解决掩蔽人员的生活补给。

余渭泉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还动员亲人参加革命,家族共有七人参加革命活动。因革命工作离开云浮到香港后,余渭泉还念念不忘内地和家乡都骑的革命工作,将余氏家庭的10多支长短枪支和多发子弹全部奉献给共产党,支持云浮县的武装斗争。嘱咐侄儿余家相毫无保留地将德庆县悦城圩“同泰号”商铺、都骑“同泰号”商铺奉献出来,用作党组织的活动基地和通讯联络站,还将余氏家族的荣昌堂用作中共云北区委的所在地。解放后,曾在荣昌堂居住过的罗范群(原粤中特委书记、原副省长)同志深情地说:“国民党统治年代,像荣昌堂家庭,敢出钱、出力、出枪支持共产党,实在少见、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怀念”。

远赴香港开展工人运动

年6月,由于广东形势的急剧变化,党组织决定余渭泉离开西江,赴香港工作,继续领导工人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斗争。

年9月,港九劳工子弟教育促进会会员合影(右一为余渭泉)

余渭泉按照中共香港市委的指示,筹建劳工子弟学校。在缺钱,缺运输工具,缺人手,工作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跑遍全香港各行各业的23个工会组织,深入社会调查,最终解决了劳工子弟的入学问题。期间,余渭泉为指导工人运动,发动工人进行斗争,经常为进步刊物《华商报》等写社论。他写的文章,立意高远,格调清新,战斗力强,富有文采,感人至深。

余渭泉出色地完成了党的任务,冯燊等领导十分满意,中共香港市委任命他为香港劳工促进会书记、香港工联党组书记。此后,他又被调到中共香港市委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直至解放前夕。

苍松虽老豪气在青山常绿赤心坚

解放后,余渭泉回到广州,为新政权的建立夜以继日地忙碌。在以后的几十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余渭泉离休后,不忘家乡人民,发动海内外亲友捐资支持建设云浮英东体育馆、都杨中心小学、三合小学和电池厂、制药化工厂等。他在自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国画,画面上是一棵劲松屹立在青山之上,两旁是一副对联,上联是:“苍松虽老豪气在”,下联是“青山常绿赤心坚”,这是他直抒情怀的一个佳作。当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后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上联是:“为人民,无私无畏,鞠躬尽瘁,堪称楷模”;下联是:“对自己,严于律己,两袖清风,流芳百世”。余渭泉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国家和人民,坚持不懈地战斗,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坚定信心,毫不动摇。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来源:云安区委党史办公室

记者:严志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